记者

吴容

编辑

牙韩翔

1

这或许是许多人经历过的最为炎热的一个夏天。

7月13日,国家气候中心信息称,截至7月12日,高温事件已持续30天,覆盖国士面积达.1万平方公里,影响人口超过9亿人。包括上海、深圳和杭州等地的最高温度都超过了40摄氏度。

当高温持续不下时,林娜店里的客人多了起来。她在厦门一家化妆品连锁门店担任导购,最近她常常被问到有没有更容易帮助上妆的防晒乳液。最初她没怎么在意,只简单回应了一句“店内没有”。直到更多女生来问有没有防晒水、防晒气垫时,她开始有点纳闷。

林娜纳闷的原因不在于店内产品更新跟不上,“而是这届爱美女孩们对于防晒的需求太细分了。”

林娜所在的门店也并非没有抓住防晒细分趋势,只是女孩们要求更多。疫情以来,有更多可以对抗“口罩脸”的防晒产品被纳入到货架上,它们不遗余力地突出“敏感肌”“耐摩擦”等字眼。在门店入口处、收银台等显眼的位置,也会摆上强调室内防蓝光产品,涉及品牌包括露得清、妮维雅和苏菲娜等。“(这两年)它们几乎全年都上架。”林娜说。

这种细分需求在在线上更强烈。

一些品牌在防晒的基础上,附加上其它各种不同的功能。例如,黛珂、娜丽丝、百雀羚等新出的防晒产品,都分别带上了遮瑕、养肤、美白淡斑等标签。天猫、CBNData等多个调研报告都在显示,防晒效果好、清爽不油腻的防晒产品,依然占据市场一大部分;但抗敏、全年防晒、防蓝光、美白等专业细分需求发展显著。

天猫方面告诉界面新闻,年,防晒中敏感肌的需求增长超过%,有着“抗摩擦”需求的防晒产品数量两年增长了2.4倍。消费者也在更加注重非夏季防晒,今年2月起,在天猫上关于“防晒”相关搜索就开始起势,3月成为第一个爆发节点月份。

年,防晒中敏感肌的需求增长超过%。

防晒产品消费的多样性的背后,和信息的获取有很大关系。

过去了解化妆品是通过线下店,超市、商场专柜、化妆品门店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了解范畴,“但网络上你能看到的化妆品太多,欧美日韩新出的产品可通过海淘买到,国内的品牌很快也会跟上,防晒也是这样。”李冰是生活在广州的一名消费者,她也经常在小红书上分享关于防晒的心得,比如潘婷的防晒护发油,李冰最早是在日本代购朋友圈看到,后来看到天猫国际有售,一些新消费品牌也在跟进。

社交平台也让科学防晒知识更快地被消费者接收到。

李冰意识到“防晒不止在户外”是从线上“老爸测评”的一则防晒科普,里面提到,80%的外源性皮肤老化来自于紫外线,不涂防晒意味着加速变老。“被晒后黑色素沉淀,可能一时半会它们不会表现在脸上,但是当你年龄上来,这些黑色素沉淀可能就会变成斑长在脸上。”李冰说,看完之后,接下来一年时间里她用掉了5瓶防晒霜。

越来越分散的需求,给化妆品公司在开发上带去工作量,他们需要更快速地洞察需求并推陈出新,但更多的可能是欣喜。

毕竟在防晒这个品类上,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新故事可说了。

从年欧莱雅集团创始人欧仁·舒莱尔将苄基水杨酸溶解在油性基质中,制成了首款防晒品,再到随后各种防晒剂的发现和使用,防晒产品的发展在很长时间里都围绕着SPF值的升级。

医院医院院长刘玮也表示,早期防晒化妆品SPF值一般为4-12,低SPF值的产品状态持续到80年代,此后一路攀升到60、80甚至以上。年前后,随着防晒品竞争加剧,化妆品公司竞相推出高SPF值的产品。

紫外线分为3种,长波紫外UVA、中波紫外UVB以及短波紫外UVC(大气层可自然吸收不用考虑),SPF值反映的是UVB的通过率,SPF值得以提高,得益于防晒剂的配方工艺已能满足更高的标准和要求。从早期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hl/728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
  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