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冬要不要防晒?答案显然是要的。
很多人觉得秋冬晒太阳很舒服,所以是不会伤害皮肤的,这个理解毫无逻辑可言,主观上觉得晒着舒服不代表是无害的。秋冬的UVB强度相比夏季稍弱一些,但紫外线中最容易晒黑晒老皮肤的UVA,随着季节的变化不明显,它就像一把温柔的刀,轻易的穿透玻璃或者薄衣服,直接攻击皮肤内的正常细胞和蛋白质。
当皮肤过度暴露在紫外线中,UVA会激发产生一种叫做单线态氧的自由基,形成光老化,而且紫外线会直接破坏胶原纤维,导致松弛皱纹。这个时候皮肤的自我保护机制就会发出信号,让黑色素细胞开始产生黑色素,利用黑色素来遮挡紫外线,保护皮肤减轻紫外线伤害。
但是这也仅仅是减轻,不可能完全阻挡伤害,光老化会一点点累积,到最后肤色的黑可能可以慢慢恢复,但是累积的老化问题却是不可逆转的。出于对皮肤的考虑,只要能够接触到阳光,就必须需要防晒。
那么秋冬到底应该怎么防晒呢?
根据地域的不同和天气、每个人户外活动世界不同,对于防晒力度的要求会有所差异。举个例子:
假设是阴天,可是要长时间待在室外或者地面有厚厚的积雪或者登山,这种情况建议还是需要使用高倍防护产品,而不是因为阴天紫外线弱就只擦低倍产品。因为雪地会反射紫外线、海拔高的山上,紫外线透过率会随着海拔增高而增强。
假设只是上下班、上下学的路上通勤的一两个小时,低倍防晒足够应对的情况下,那么我们减少使用防晒剂、成膜剂含量高的产品,对于皮肤而言也是一种“轻松”。
所以大多数情况下个人建议,一年四季都至少要备两瓶防晒霜,一瓶用来应对偶尔长时间户外活动,一瓶则是通勤使用,根据当天的实际情况来调整使用的产品。而非硬性规定的自己秋冬只能擦低倍,夏天只能擦高倍。
防护效果
其实防晒霜的实际防护效果是我们普通消费者最难去界定的,它不像洁面乳、保湿霜,用几次就可以直观感受到效果,而某一款防晒产品可能在某个波段防护能力有缺陷,而这个缺陷很可能是我们平时每天晒那么一会儿发现不了的,但是这个隐患是一直存在的。
并不是说,这款产品防护力有问题,所以“只是短时间出门用用还行”这样的说法不严谨。
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吧,我们买到一件破的裤子,刚好是裆部的位置有个小口,卖家说:没事的亲,就是个小口,你短时间出门穿,没几个人看得见你裆有个洞。
确实是这样,没几个人会看见,但是就看见的那几个人是客观存在,不可忽视的。
为什么明明换件好的裤子可以解决的事情非要安慰自己说:“行吧,这个料子很舒服,价格也合适,我偶尔出门取快递的时候穿吧。”
大家都知道目前的科技下光老化基本是不可逆转的,对于我们这些兢兢业业在护肤的人又极度重视抗衰的人来说,已经有那么多可能伤害皮肤的因素要去防护,那么在已知明确伤害皮肤的因素上更必须是一点都不愿意妥协。
可是防晒霜不像衣服可以直观看得出来问题,这绝不是看看SPF和PA高不高所能辨别的,首先不同的政策对指数要求不同,不客气点说,我实名制怀疑日本某些企业是故意打的擦边球,把指数做高来吸引我们购买。而且即使是我们国内的严格标准测试,SPF50+PA++++也不能明确告知消费者产品的防护波段是否完善。
举个例子,新碧双重保湿防晒乳根据日本的评测标注到了SPF50+PA++++,但根据国内机构检测是SPF25PA++,这就是不同地区对于产品标准不同产生的差异。
所以说:“秋冬用SPF50的防晒霜可以吗?”,这个问题是无法回答的,同样都是标SPF50,实际上产品和产品之间存在极大差异,而且高倍数不代表波段防护一定全面。
在我个人心中,理想的日常防晒并不需要非常高的SPF值,我不需要你能防护很长时间,我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abmjc.com/zcmbyf/147.html